戏剧之家
主办单位: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
国际刊号:1007-0125
国内刊号:42-1410/J
学术数据库优秀期刊 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》来源期刊
       首 页   |   期刊介绍   |   新闻公告   |   征稿要求   |   期刊订阅   |   留言板   |   联系我们   
  本站业务
  在线期刊
      最新录用
      期刊简明目录
      本刊论文精选
      过刊浏览
      论文下载排行
      论文点击排行
      
 

访问统计

访问总数:46737 人次
 
    本刊论文
论戏剧在当代的困境

  摘 要 戏剧在过去的数百年间风靡全国,但在当代,戏剧走入困境已是不争的事实。主要表现为:娱乐方式多元化的冲击、市场的冲击、人才的流失、剧种的消失、脱离当代生活。如何挽救我们的传统文化,这是我们所思索并要解决的问题。

  关键词 戏剧 困境 挽救

  中图分类号:I712.073 文献标识码:A

  何谓戏剧?按王国维先生的说法:“然后代之戏剧,必合言语、动作、歌唱,以演一故事,而后戏剧之意义始全。”意即以歌舞敷演故事。自戏剧诞生之日起,在很长一段时间内,它是国人很重要的娱乐方式。但最近几十年来,戏剧已渐渐淡出我们视野,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承认,中国戏剧绝大多数品种已面临消失边缘,中国戏剧进入了一个困境,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。

  在城市里,除了北京、上海,省城已很难看到戏,地市级剧院基本上没有戏剧上演,甚至剧院都没有几家,多数变为了商业之用,个别留下的基本上是上演大片。有时在广场、公园、沿江路防洪堤边,还可以看到围观表演地方戏的情景,表演者多是普通市民,不化妆,不穿戏服,自娱自乐,但无论表演者、围观者,都以中老年人居多。剧院不演戏,也非剧院所愿意。如果演戏能够赚到钱,剧院能不演吗?我们必须看到,自国门打开以后,西方文化汹涌而入,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,民族文化越来越淡薄,戏曲失去了赖以生长的厚实土壤。当代社会日新月异,人们的审美趣味已发生了很大变化,过去看戏可以说是最主要甚至是唯一的娱乐方式。但今天,人们所选择的余地已大大增加,有那么多大片、时尚表演、广场文化、休闲娱乐,愿意花钱走进剧场看戏的越来越少。戏曲已渐渐被湮没。

  法国戏剧家汉斯·蒂斯·雷曼在《后戏剧剧场》一书中指出:“戏剧与文学在本质上都不以复制现实为目的,而以符号性地进行表现为特点。因此,戏剧与文学一样,都极需要依靠积极的想象力的支持。而在一种主要对象与数据进行被动消费的文明中,人们的想象力已经减弱了。同时,文化‘产业’越来越多地屈从于购买与销售的规律。与之俱来的消极面是显而易见的:戏剧并不是一种像录像、电影、唱片或书籍那样拈手即来,因此容易循环并市场化的东西。”这里谈了现代戏剧不容易市场化的理由:“不以复制现实为目的,而以符号性地进行表现为特点”,“需要依靠积极的想象力的支持”,而在数字化、信息化的时代,“人们的想象力已经减弱”,同时,戏剧并不是“容易循环并市场化的东西”。这里道出了戏剧市场不景气的深层原因。戏剧市场不景气是世界性的,并带有时代的必然性,并非只有中国。硬说戏剧在今天大有市场,无危机可言,显然不符合事实。要是那样,广大基层剧团也不会那么艰难了,也无需政府的保护和扶持政策了。今天无论是创作剧目,还是传统剧目,无论是获奖的没获奖的,市场都不景气。要创作既有品位,又能在市场上走红赚钱的戏曲剧目,几乎是不可能的。市场不景气,评奖更显得重要。戏剧创作本来就难,既挣不了钱,又得不了奖,更没人干了。平心而论,如果没有评奖,不景气的戏剧会更不被人重视,处境会更惨。

  实际上,即使搞了几百年市场经济的欧美资本主义国家,也没把戏剧完全推向市场。芬兰各主要剧院,票价仅为成本的四分之一,所亏部分由政府补贴和社会赞助。智利国家的剧团政府补贴过半。美国大多数剧团属非营利性团体,对艺术捐赠还可抵税。在欧洲,音乐表演艺术团体经费,主要来源于政府投资。欧美国家对戏剧进行扶持,还有其文化战略的需要。欧盟成立的一个重要意图,就是要平衡和抵抗美国的单边主义和文化霸权。1989年欧洲议会通过“无国界电视”指令,1997年进一步修订,确保播放欧洲影视作品的时间额度。此后黄金时间美国影视作品播出量开始减少,欧盟国界自己录制的节目增多。虽然欧盟高度联合,但欧盟各国文化上无不强调各自传统,极力捍卫和呵护自己的文化特征。欧盟把保护成员国文化写进相关法律,如对各自语言、文化遗产保护和文艺创作的扶持等,都有详尽的法律政策条例和具体创作措施。2000年11月,由加拿大、澳大利亚、南非、新加坡等国发起,在渥太华召开了“世界艺术与文化峰会”,会议主题是“经济全球化与文化民族化”,55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组织负责人参加会议。会议强调,在世界范围内,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形势,特别是面对美国文化作为强势文化向各国覆盖的现实,每个国家都要保护和发展自己的民族文化。总之无论强国弱国,在保护发展本民族文化方面都是毫不含糊的。

  在时尚性的消费主义不断“诱导出需求动力”西方流行文化横行肆虐的今天,将戏曲这种没多少市场竞争力的民族艺术完全推向市场,置于西方强势文化的攻击之下而不加以保护,其结果必然是惨不忍睹。现在全国的戏曲剧团,除少数剧团外,多数剧团的日子都不好过。大多数国营剧团在市场的冲击下苦苦支持,拼死拼活也只能挣口饭吃,甚至生存都成问题,演员要改行,编剧、导演、美术、音乐等方面的创作人员都成了多余的人,人人希求离开剧团另谋出路,戏曲艺术的继承和发展无从谈起。

  西方发达国家里常把请客人看戏剧演出,作为这个国家和城市的礼仪,这差不多已经成了国际惯例。人们不仅仅把戏看做娱乐,而是看做城市的文化建设。在我国当代城市建设中,不同剧种特色的地方戏曲,往往是一个地方的文化标志,在全球化、数字化的今天,更能体现出民族精神文化的韵味。有西方学者把国家综合实力,分为“硬实力”和“软实力”,经济、科技和军事实力等称为“硬实力”,文化则属“软实力”。在和平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今天,“软实力”的竞争更显突出。戏曲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我们不能眼睁睁地看其消失灭亡,就算是为了增加我国的“软实力”,也更应当保护这些传统的戏曲艺术。

  戏曲艺术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,就是艺术保存在艺术家身上,人在艺在,人走艺亡。西方戏剧偏重于表现情节的冲突和人物的行动,更带有戏剧性;中国的戏剧偏重于表达人物的内心情感,戏剧冲突也较平和,更具抒情性。所以中国的观众更大程度上是在看戏,看那些艺术家的表演。在过去,还有“捧角”一说。我们应当看到,虽然我们的党和政府对戏曲人才是很重视的,但是也有一些地方对戏曲人才不当回事。有不少很有贡献的戏曲艺术家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和保护。那些身怀绝技的、有特殊本领和特殊贡献的艺术家,他们的艺术没有人继承。要培养后继人才,戏曲教育是关键。既要重视学校的教育,也要重视师傅带徒弟的教育。现在的戏曲教育困难重重,问题很多,特别是生源问题更为严重。多数学生不喜欢戏曲,有些家长看到戏曲不景气,不愿让孩子学戏。在当今社会,教育已然变为社会的筛选器,一个人将来获得什么样的社会地位,拥有多少财富,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们上什么学校,读什么专业,激烈的竞争从小学就开始了。重要的不是知识,而是学习知识后获得的名誉、利益和地位,这就是今天的知识经济。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,戏曲教育的生源问题不难想象,而这并非仅仅依靠政策扶持就能解决。

  戏剧人才的流失,随之而来的就是剧种的消失。中国戏曲是由产生于不同时代、分布于不同地域的剧种构成的。全国约有大小剧种300多个,不同的剧种,代表不同地区不同群众的审美趣味。中国地广人多,剧种也多,很难评判说哪个剧种好,哪个剧种差。但是,现在有些剧种在衰落。特别是一些小剧种,生存状况令人担忧。不能否认,随着社会的发展,有些剧种会衰落或消失,这是事物自身发展的自然规律,应该属于正常现象。然而,有些剧种的衰落不是由于自身原因,而是由于领导不重视、不支持造成的,这就很可惜。事实上,有些剧种只要领导重视、支持,就不会衰落。例如,山西的北路梆子,在日寇侵华时,老艺人都回家不演戏了,剧种衰败得几乎无声无息了。但建国后,国家重视,政府扶持,把贾桂林等一批老艺术家请出来,成立北路梆子剧团,这个剧种很快就恢复了元气,并得到很大发展。这说明我们一定要重视剧种的保护,特别是对一些小剧种更要重视抢救和保护,在政策上应给予倾斜。总体来看,全国小剧种的数量比大剧种多,观众面很大,不可轻视。应当对全国的剧种进行深入调查,摸清历史与现状,分类保护。能抢救的,一定要抢救。所谓抢救,不仅是收集资料,更重要的是恢复演出。一旦那些老艺术家去世,面对后继无人的情况,该剧种的消失也是必然的。

  戏曲是“活态”艺术。与物质文化遗产不同,它不是静止不变的、凝固的,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、活动的。研究中国戏曲史会很清楚的看到,一部戏曲发展史,就是戏曲艺术不断继承发展、改革创新的历史。从宋元杂剧,到明传奇,清代地方戏,中国戏曲一直在不断发展变化。

  一部成功的戏曲艺术作品必然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。而今天戏剧之所以没有活力,还有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内容太陈旧,吸引不了今天的观众,不易引起观众的共鸣。这既是因为年轻观众缺乏戏曲知识、不懂戏曲,也是因为戏曲本身不适应时代、不适应观众欣赏要求。这就需要戏曲艺术不断地推陈出新,创作出适合当代观众审美趣味的作品。

  2001年,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国的昆曲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紧接着,我国政府启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,在保护戏曲文化方面采取了不少措施,戏曲的危机有所缓解,但,并非全面消除。戏曲在当代中国走进困境,如何让其像过去那样具有强悍的吸引力,仍是我们要思索、解决的问题。

特别说明:本站仅协助已授权的杂志社进行在线杂志订阅,非《戏剧之家》杂志官网,直投的朋友请联系杂志社。
版权所有 © 2009-2024《戏剧之家》编辑部  (权威发表网)   苏ICP备20026650号-8